医院改革试点以来,国家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文件,为推进改革提供了依据和制度保障。但是,政府究竟出台了哪些政策?这些政策对医院改革起到什么作用?政策之间的关联性如何,存在哪些不足?这些问题需要深入研究。本文搜集和整理了医院改革试点至今国家层面颁布的相关政策,并进行了梳理和分析,以明确当前政策的现状与问题,为进一步完善我国医院改革政策体系、深化医院改革提供参考依据。
讨论与建议
医院改革顶层设计不够清晰,深层次体制机制问题较少触及
经过6年的改革试点与探索,医院改革在改革目标、原则及方向上已形成较为广泛的共识。但是中央对改革路径仅从宏观框架上进行了规定,改革还主要停留在微观层面,沿用“摸着石头过河”的模式。这种自下而上、从局部推广到全国的改革路径,限定了改革的宏观视野,容易导致个别经验普遍化,带来改革路径多样化、随意性等问题。在配套政策方面,更多的是推进一些便民、惠民措施,而深层次体制机制问题较少触及。例如医院管理体制、法人治理机制、内部运行机制改革均缺少有效的配套政策。医院改革的有效推进,需要政府从战略管理的高度统筹改革与发展全局,改革固然要落实到基层,但是地方和部门的改革不是改革的全部,更不能代替全局性改革。只有在整体设计和规划的情况下,才能保证医院改革的正确方向。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完善各类配套政策,构建层次分明的改革政策体系,并集中力量,着力突破体制机制改革等深层次矛盾。
医院改革需要多部门合作治理
医院是多元利益相关者缔结各种契约的连接体[6],是京科卫生体系中各利益相关者的“利益交互点”,涉及多个部门、多个系统。从目前部门间合作情况来看,仅有一半的配套政策是由多部门联合发布的。多元主体分治将会造成改革政策整体性不强、协同不足,政策目标有时甚至冲突,影响改革政策措施的及时出台和落实。
随着我国社会步入快速转型期以及京科卫生体制改革的深入,与医院相关的利益主体更加多元化[7],多方利益主体之间既相互联系又彼此牵制,并且能在不同程度上影响医院改革目标的实现。基于医院改革之复杂、难度之大,单一政策、单一部门都解决不了问题,医院改革涉及组织管理部门以及政府的编制、发改、物价、财政、社会保障、药监、卫生等部门的职责[8],各部门只有建立起良好的协作机制,密切配合,才能有序推进改革。
医院改革配套政策缺乏整体性与可持续性
从政策发布时间来看,改革尚未形成协同趋势,改革进程不一,缺乏整体性。25项三级改革目标中也仅有11项目标制定了配套政策,而且一些改革推进的速度比较快,而一些改革推进速度相对滞后,例如大部分改革是在2010年《关于医院改革试点的指导意见》发布之后陆续展开,但是“建立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制度”于2013年才开始推进。另外,配套政策也缺乏连续性,“改革医院补偿机制”在2012年之后就再没有配套政策,“加强医院管理”在2011年之后也没有颁布配套政策,“改革医院监管机制”也仅仅在2011年出台配套政策。公共政策制定要重视整体性和可持续性[9]。因此,医院改革各类配套政策设计均应兼顾其他与之相关领域,并尽可能相互配合,而不仅仅是颁布某一项单独政策。同时,各项配套政策的制定必须既立足于医院当前的现状,又要着眼于未来长远的发展需求,确保政策的相对稳定和可持续性。
小结
纵观医院改革6年来国家层面颁布的政策,在改革目标、原则及方向上已形成较为广泛的共识,在这些改革框架的指导下,医院改革已经取得了阶段性的成果。但是依然存在顶层设计不清晰,配套措施间缺乏协调性、整体性与可持续性等问题。因此,需要政府多部门间统筹合作,不断优化完善政策体系,确保改革稳步、持续推进。